作品名称:

北京地铁8号线南锣鼓巷站公共艺术——“北京-记忆”公共艺术计划

项目介绍:

北京的地铁站数量庞大,代表着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实力,在充满传统符号意味的南锣鼓巷做这样一个公共艺术事件,具备温暖的人文关怀意识,同时也是对北京市民、城市大众中蕴含的艺术符号的多方位展现。随着地铁线网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在地铁中设置公共艺术品,将地铁作为展示城市文化与艺术的新平台,地铁中的艺术氛围越来越浓厚。

项目内容

2012年,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地铁公司的指导下,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壁画学会完成了《北京地铁线网公共艺术品规划》课题,确立了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传承北京城市文脉,发扬北京城市精神,地上地下映射互动”的主题思路和“文化、空间、艺术三位一体,区域、站点、线路相辅相成”的规划设计原则,让地铁成为展现北京城市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平台和绽放城市友善表情的载体。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北京保护最完整的四合院,明清以来这里一直都是多有名人雅士居住。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每一个院落都诉说着老故事。透露出贵气、优雅的内涵,承载着老北京的文化记忆。南锣鼓巷作为北京老城区的核心,体现了北京的胡同文化。老城区内,消失院落、被毁坏的建筑、被遗忘的物件,无不蕴藏着一段难忘的往事。然而,寻找这份将要遗失的故事,重寻模糊的北京记忆,为子孙后代收集并珍藏这些精神财富将极具意义。一个纪念徽章,一张粮票,一个顶针,一个珠串,一张黑白老照片······一个个时代的缩影,都勾起了人们对北京的美好记忆。

《北京·记忆》强调地域识别性和互动参与性。通过创新的策划理念、广泛的协同合作、多维的空间延展,成为反映北京城市发展新时期风貌、体现北京精神的公共艺术计划范例。

爱默生说过:“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北京·记忆》作品以琉璃封存北京生活老物件,拼贴成老北京典型的人物形象剪影。将老北京的记忆通过艺术形式展现与存留。通过公开征集方式在官方网站、合作媒体向全社会发布征集启事,市民自行选择承载个人与城市记忆的物品应征;或由执行团队实地走访北京重要的老字号商户、非遗传承人等,征集他们的城市记忆故事和纪念物;再由执行团队深入北京城区、乡镇,访问当地居民,发放普查问卷,征集封存物,积极推广此次公共艺术计划。

《北京·记忆》的灵感来源于琥珀,通过琉璃铸造这一传统工艺将逐渐被遗忘的老北京记忆封存在作品中。其整体艺术形象由4000余个琉璃单元体组成,以拼贴的方式呈现出具有北京特色的人物和场景剪影,如街头表演、遛鸟、拉洋车等。借助地铁庞大的人流形成的影响力,将老北京记忆的种子植入人们的心中,唤起人们对于老北京人文生活的情感与回忆。

作品首次突破了传统地铁空间艺术品的空间局限,利用新媒体、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城市、公众和社会发生互动;将公共、大众与艺术融合在一起。在地铁公共艺术作品中综合运用网络等虚拟空间形成与观众的互动与延展,并以公共艺术计划的形式来推进地铁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在国际上尚属首次。值得强调的是,在地铁公共艺术作品中以公共艺术计划的形式,并综合运用网络等虚拟空间与观众沟通互动,通过媒体的介入和推广引发广泛的社会话题,为这些老物件和老北京的文化找到了新的载体的同时,将整个过程酝酿发酵为一个文化艺术事件,继而为北京文化的传承和衍生带来了全新的可能。

“北京-记忆”的顺利实施,可以阶段性的引领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方向。这个方向充满着民众关怀,这个方向不依靠作品的体量和高制作成本来显示暴富意识,这个充满中国人情特色、北京市民气息的方向应该是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走向。以中国独特的民俗色彩和制作手段,使其因独特语言可以呈现在世界公共艺术史上。如果后期的传播得当和展品能够永久陈列,那么这个艺术事件将载入艺术史册。

北京央美城市公共艺术院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小街万科时代中心F座B楼306

电话:010-64717512

传真:010-64708235

邮编: 100102